您好,请 登录注册
轩辕梦
首页环境教育创业体育读书文化文学论坛比赛投票
当前位置: 主页 > 比赛 > 其他 >

张震死了么:张震访谈录和创作历程

时间:2017-06-28 19:47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大BOSS 点击:
张震真的吓死了么?为什么张震活着却有被吓死的谣言?张震近况如何,他是如何创造作品的。从创作到演讲,张震有哪些过人之处,他又为何退出鬼故事播音?







 张震 >>> 在分秒的流逝中将恐怖定格
  张震,1997年开始恐怖文学创作,1998年集创作、讲述、制作于一身,发行首张《张震讲故事》声音专辑,获得热烈反响;此后,相继出版CD、MP3等多张专辑,《张震讲故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恐怖有声读物品牌。同时,《张震讲故事》的声音作品还通过网络、手机增值业务、博客等途径向更多的听众传播。2008年底,张震的首部长篇惊悚悬疑小说《失控》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现实题材的惊悚作品让许多读者紧张不已,在不安与迫切的情绪中一气读完,并感叹现实世界的机缘捉弄与无奈。目前北京文艺广播已录制完成《失控》,2009年3月底播出《失控》的广播版。
  ※ ※ ※ ※
  问:张震你好。
  答:您好。
  问:今年是我们这档节目播出十周年,我们想做一个系列访谈,访问在惊悚悬疑恐怖类型的小说创作上,同时在广播界有影响的作者。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您能不能先详细地介绍一下自己?
  答:我是大家说的那个讲鬼故事的张震,也是大家说的那个被自己吓死的张震,不过我还没被自己吓死。至于将来能不能被自己吓死,那就到时候再说了。我是从1998年开始讲鬼故事的,已经讲十多年了。我过去也是在电台工作,所以我们是同行。我讲的所谓鬼故事,就是一些恐怖故事、惊悚故事。我讲鬼故事的载体都是有声的,由我制作播出。在2008年末的时候,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失控》,这是一本惊悚悬疑小说。以后我会以有声故事和长篇小说等几种形式面向各位,其中有有声的短篇,还有长篇小说,还有视听故事,让各位能有不同的渠道接触到我的惊悚悬疑作品。
  问:你当时怎么会想起要做“讲鬼故事”这么一个节目呢?
  答:我是1997年大学毕业的,当时在电台工作,老想做一个有意思的节目,因为我比较擅长讲故事,我就试着做了一个节目叫“张震讲故事”。最初故事的内容有各种类型,有爱情故事、恐怖故事,还有励志故事,等等。我们随时会有收听率的调查,有市场反馈,很短的时间我就得到反馈:大家对恐怖悬疑故事非常感兴趣,我就知道,哦,看来这块儿是大有做头。后来我们也分析,为什么大家会感兴趣?当然现在我们也仍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一是大家在一个短时间里通过听恐怖故事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这是一个天然的生理上有意义的事情;第二是这种悬疑的作品有一个智商含量,这对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是有享受的,大家也比较乐于接受。所以我就专门把讲述恐怖故事这样一个节目做下来了。
  问:在做这档节目之前你做什么节目呢?
  答:就是通常的电台文艺类节目,音乐节目、都市节目之类的。
  问:你是学播音的吗?
  答:不是学播音的,我是学中文的。
  问:你的故事都是原创的吗?
  答:怎么说呢?到目前为止,“张震讲故事”的出版部分都是原创的。你知道,这个节目也是做了十年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一步一步地摸索,一步一步地尝试,最初也不完全都是我的创作,但做到后来随着不断地积累创作经验,取得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学习创作。我本身又是学中文的,就算是有一些基础吧,就这样做下来了。
  问:就是说这些年你的节目的故事创作都是靠你自己吗?
  答:是的。
  问:你这个是每天播出的节目吗?
  答:不是。我想作为同行你们也知道,这不是一种直播节目,需要创作,然后录音,然后再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后期制作,因为它劳动的精度是比较高的,如果日播的话劳动量就太大了。
  问:我先前听过你的故事,篇幅不是很长,不够三十分钟,那你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播出呢?
  答:是这样,您知道在电信里有一种叫增值服务的业务,实际上“张震讲故事”最原始的形态是在电信的增值服务里,相当于固定电话收费的增值服务。
问:不在广播节日里播吗?
  答:“张震讲故事”做出后很快就在电台播出了,午夜的播出时段,每周播一次,一次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
  问:把两三个故事串在一起播出吗?
  答:内容是含在我主持的午夜节目里,我会说来听听我讲的恐怖故事吧,然后播出两三个。
  问:那时候的播出状况怎么样?有收听调查吗?
  答:有啊,“张震讲故事”被排在评书类节目的第一名。
  问:啊?搁在评书类节目里了呵。
  答:(笑)是,我觉得分类分得挺贴切的。不能算音乐节目,尽管里面有音乐,也不能算广播剧,因为只有一两个人在演,也不能算是交通类的节目,这种节目不仅对交通没有指导意义而且可能会导致不好的情况发生,哈……
  坦白讲这个讲故事最初的商业气息是比较浓的,因为它是一种增值服务么,所以它得到的市场反馈也最直接。
  问:那“张震讲故事”总的规模有多大,包括电台播出和电信增值服务两个部分?也就是故事量有多大?如果按咱们电台常规的说法能有多少段?有几万段么?
  答:那我还真没统计过,得有很多很多分钟了,因为毕竟也做了十年了。
  问:您没有做过统计?折算过吗?
  答:没有,应该很多吧。如果按出版的《张震讲故事》来算,前年年底出版了一张《张震讲故事》的合集,有四十个故事,如果每一个故事按20分钟算的话,应该有800分钟。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套,今年年底之前可能还要再出版一套,大概也是这个规模。
  问:现在这个节目还播出吗?我们还能在广播节目里听到吗?
  答:没有了,自从我离开辽宁电台,这个节目在电台就没有了。我一方面是做一些商业方面的运作,另一方面是以出版的方式,还有一部分是在网上跟大家见面。
  问:那故事的来源呢,是您自己创作,还是您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为您制作?我们是同行,知道这类节目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既要创作,还要寻找素材,还要大量的后期制作工作。
  答:我刚才也说了,出版的部分都是由我自己来创作。
  问:你的故事里边真的有“鬼”出现吗?是真实的鬼故事吗?
  答:会有超自然的成分。我认为在惊悚故事的构成上有一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悬念,比如说一个非常规的故事,一个不像我们真实生活的故事。我想恐怕超自然的困惑才会让大家感到害怕,这些超自然的困惑可能是科幻方面的,也可能是所谓的鬼。在人的死亡上面做文章,是因为人类对死亡所而产生的困惑是天然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这上面一定会有恐惧的。排除这种超自然的故事,再有就是阴谋、圈套、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或者是一个事件的紧张进行,这些都会带给人恐惧感。刚才您问我这里边有没有鬼,我觉得应该说这里面有一些超自然的东西,一些超自然的令人困惑的东西。其实在人们的感受层面,超自然的困惑也会是令人感觉恐怖的一个来源。
  问:我们在做这类节目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说有些题材是不能播出的,有些题材是不能触碰的,我想知道从你的角度来看,你碰到的很难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答:您说的是目前恐怖类型作品创作的现状。但如果做这样的节目或是创作这样的故事会有一些政策或环境的限制的话,以我这些年做下来的经验看,我觉得关键还是得看你写的故事怎么样,故事本身的质量更主要。一个文学作品,就像有句话说的,“幸福的家庭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有好的故事都是有一个共性的,烂的故事各有各的烂法,比如说布局大差、智商太低,或者是内容太差或纯粹是宣扬封建迷信。而好的故事必定会实现一个好故事的通行的法则,比如说好听好看,故事内容吸引人.我认为一个故事要达到吸引人的标准必是拥有一定的智商含量,这才能带给人愉悦,而且好故事在吸引人的时候同时一定会带给人思考,从而起到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我不是强调文学作品一定要教育人,但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在让人看完听完之后一定会带给人一点思考,而不是让你乐完就完事了,紧张完了就完事了,肯定不是这样。比如说我来写一个恐怖故事或是一个所谓的鬼故事吧,如果我只写一个死人突然跳起来跑出去了,这故事就是让播你也不会播,因为这故事没有意思。如果有一个好故事,即便里面没有超自然的成分,但主题是向善的,故事本身又很有意思,我想如果能够实现这样的标准的话,以我的经验来看,是不会有太大的限制的,因为确实没宣扬封建迷信,也不是只是单纯讲鬼,你的出发点是讲一个故事,你的作品实现一个故事应该实现的东西,我想播出也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问:就你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写一个这样的类型故事,还是编一个这样的类型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或是哪些东西呢?
  答:悬念,尤其是作为恐怖或是惊悚这样的类型来说,最能吸引人的东西是悬念。“张震讲故事”也曾经推出过一个悬念系列,后来得到的受众反馈也是非常非常的好,我不知道您听过没有,比如说《弱点》、《杀人计划》,还有听众比较熟悉的“张震讲故事”赖以成名的作品,比如说《盒子》、《对面楼的姑娘》等等,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悬念。
  问:这里边我听过《对面楼的姑娘》。
  答:前两天,我看听众在网上的留言,有个听众说他多年前就听“张震讲故事”,他到现在依然还记得其中有一句话:她突然闭了灯。这是《盒子》里边的故事,讲了有个人看见一个多年失明的婆婆突然闭了灯。我想,这就是悬念的力量。悬念和恐怖是天然相连的,你想人为什么会产生恐惧感呢?那一定是一件事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或者是这个事情不可把握,不可操作,你才会有恐惧感。如果一切尽在您掌握,您肯定不会恐惧。人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呢?就是死亡这个东西是你最不能控制的,所以死亡带给人的是最大的恐惧。所以人类对不确定的事物,对不可掌控的事物,是具有天然的恐惧感的,我觉得这是人类具有恐惧感的最根本的原因。那不可确定的不可掌控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悬念.所以我觉得写一个好的恐怖故事的根本就是要有一个高明的悬念。
  问:我因为做这个系列访谈,接触了大量的悬念惊悚类型作家,这些作家都谈到一个问题,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由于出版方或是广播界等等方面的限制,他们不得不写出一个精彩的悬念重重的故事,却找一个很不堪的结尾,一个很现实的结尾,就是为了通过这个限制的关口。当然您刚说的这个悬念非常重要,但如果不靠这些超自然的元素的话,对作品本身,对作家本身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作家的才华,作家的创作力,都是要高人一筹的。你的那篇《对面楼的姑娘》,故事的结尾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结尾。
  答:对,是的。
  问:您是学中文的,您知道唐代这类小说都叫传奇,清代有《聊斋志异》,有《阅微草堂笔记》,谈鬼说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你是不是认为如果能够打开禁区的话,“鬼”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一个点?
  答:您刚才说了两个观点,我来谈谈我的看法。第一个,鬼是不是一个吸引人的东西。这个其实我是不赞成的。最吸引人的东西不是鬼,鬼有可能是吸引人的东西之一。什么是最吸引人的?是你不确定的东西,你无法掌控的东西。
  问:但你如果结合中国的语境把它具体化,那一般情况下大家就会想到是“鬼”。
  答:其实鬼也不是中国的独特语境啊,它不是中国唯一的东西,全世界都有“鬼”。什么是鬼?大家相信,人死了会变成鬼,这个大家谁也没亲眼看到,因而最具有神秘感,就会觉得它最恐怖。
  问:你写过这方面的东西吗?就是情节中有“鬼”的。
  答:写过。刚才跟您说过,我的故事里面有超自然的成分.您刚才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因为鬼的存在不得不包上现实的外衣。
  问:对,这样才能够自圆其说。
  答:以我的经验是这样。“张震讲故事”都相对短小,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之间。我觉得,一个故事给了人们超自然的期待,但是却没能给人超自然的内核,如果是短的作品是可以这么处理的,而且处理好了也会比较精彩。我可以举一下我做过的故事:《对面楼的姑娘》。故事的前部你在听的时候会有一个超自然的期待:对面楼的那个姑娘成天坐在那儿一动不动,那是怎么回事?她要是一个活人就不会那样。甚至主人公进入楼道后还看到一个很诡异的女孩,还跟他对话,问他是不是来找她的?
  问:其实我倒不觉得楼道相遇这段好,感觉有点多余了。
  答:噢。
 问:您接着说。
  答:好坏咱们暂且不说,我还接着说我的观点,这故事会给人带来期待,大家听了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它是一个超常规的东西,最后结论出来才发觉原来是一场阴谋。
  问:是的。是为故意吓唬他才设计出来的一个阴谋。
  答:这是一个短的故事,短的可以这样做,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这样的东西,但如果这是一个长的作品,比如说是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或是几十万字的一个小说,如果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都给对方一个超自然的期待,然后用现实的逻辑去解释它,大家肯定会失望的。有一部电影我不知您是不是看过,几年前的一部美国电影《神秘群岛》,写女主人公来到一个岛上,一个很神秘的岛,然后就经历了一系列很恐怖的事件,带给了观众很多超自然的期待,我作为观众就会在想,会不会是鬼怪在作祟?或者是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后来到结尾一看才知道原来这一切是一个阴谋。看了之后我觉得很失望,为什么呢?大家对超自然的期待所产生的现实的结果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你说到底能忍受二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我不知道,但如果你用很大篇幅给人一个超自然的期待然后给你一个现实的结尾,我觉得大家肯定会失望。这肯定也是我们国内的恐怖作家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问:对。
  答:是吧,你要写一个长篇小说,写一个这么大的故事,你还写的是一个超常规的东西,最后你又不得不一定要给它套在一个现实的框子里,戴着这样的枷锁跳舞的话,那跳得一定很难看。
  问:起码观众会很失望。但我觉得这里边还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你把它明确定义成鬼,这事就复杂,如果不说它是鬼,是妖,是怪,那就有可能通过,从来没人禁播《西游记》。当代作品如果出现鬼,那就不行。而且美国的很多作品,像斯蒂芬-金的作品,里面也有所谓超自然的、灵异的东西,也没有被禁播。我觉得这中间可能还会有些细微的差别。
  答:是的。比如说有一部被斯蒂芬·金自己认为是写得最恐怖的一部小说《宠物公墓》,他自己认为这是他写过的最恐怖的硬邦邦的小说,他评价这部作品是“硬邦邦的恐怖”。这部小说我看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当然我个人认为电影的效果比小说差很多。看书的时候我也觉得特恐怖,斯蒂芬·金的小说我看得不多,但这部是我看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出现了真正的鬼的小说。对他来说这是硬邦邦的恐怖,对我来说这个鬼就是话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确实很吓人。但是你要知道斯蒂芬·金也写过很多不是鬼的东西,比如说有一部叫《死亡区域》,这个也被改编过电影,就是一个人大病之后有了一个神奇的功能,他可以预见灾难的发生,他用这种能力来阻止一个恶棍竞选总统,但是最后失败了。还有一个故事《黑暗的另一半》,有一个人多年来一直感觉眼睛疼,后来医学检查打开脑子看到里边还有一只眼睛,这只眼睛是他的一个没有存活下来的孪生兄弟的眼睛。这些故事里都没有鬼,但是都很好看,而且有着奇思妙想的创意。往广了说斯蒂芬·金还写过《肖申克的救赎》,它简直就不是一个恐怖故事,甚至都不是一个惊悚的故事,但它却是一个最好的悬念故事。你说对吧。
  问:是。
  答:目前的现实环境的确会给写这类作品的作家带来很多的困惑,我觉得无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也好,戴着枷锁跳舞也好,我觉得那个被限制的方式并不是创作的唯一方式,这种方式是N种方式中的一种,我觉得我不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创作。就是说,鬼被限制出现,你不可以写鬼故事,但并没有限制恐怖故事、惊悚故事创作的真正的内核。
  问:不能否认的是,这一类作品的创作上,中外会有一些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比如说斯蒂芬·金写了这么多非常好的作品,甚至他还得到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销售并不好,滞销。我们也问过一些出版商,知道他的小说中国的销售情况一直不好,但他在国外的销量让斯蒂芬·金在写书的群体中过着最好的生活,收入是最高的。说明这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差异。
 答:对,我说过的斯蒂芬·金的书,看销量也很少,至少跟我们国内的畅销书没法比。但我想这也就是他在美国畅销的原因,肯定有文化的差异。
  问:对。
  答:去年年底我出版长篇小说《失控》,开发布会的时候,有记者问我,“中国现在有一些写恐怖小说的作家,但还没有写恐怖小说的大师,您觉得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一想,告诉他一个我认为非常直观的感觉,我说有这么多写恐怖小说的作家,却又没有出现恐怖小说的大师级作家,可能是大家都忽略了恐怖文学的包容性。恐怖文学是可以包容你的生活的,如果我们在看一个恐怖故事的时候,不是先把它定义为我在看一个恐怖故事,先去找它的合理性,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看,这时它就是合理的,不过它是慢慢地把我引人到一个很诡异的氛围里面。恐怖文学应该是包容生活的,我想这也是斯蒂芬·金在美国卖得好在中国卖得不好的原因。有时候你看他的书,会觉得看不下去,因为它离你的生活很远,他写美国的小镇生活,写美国的监狱,写美国人在公司里怎么怎么样,写美国人在家庭里怎么怎么样,写美国人在公路上开着车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些离我们的生活都非常远。我想美国人看的时候一定感同身受,慢慢地会被他的文字和所设置的环节从一个理性的环境带入到一个非理性的环境,但我们恐怕就不行,而且我们显然不行,否则书就不会卖得这么差了。正是因为是人家写的东西,人家包容了人家的生活,所以人家成了人家的大师。
  问:现在咱们国内出现了几位比较知名的恐怖小说作家,当然咱还不能称之为大师,有没有您个人比较喜欢的?
  答:实话实说,国内恐怖小说我看得不多,其实国外的恐怖小说我也看得不多,斯蒂芬·金是慕名,必须要瞻仰大师的作品,这样才看了一些,更多我是选择看电影,这一方面是和我的阅读习惯有关系,我在读书的时候不喜欢看恐怖小说,而是喜欢看一些好看的小说而已,不是一定要挑恐怖小说看。另外一方面呢,我是担心恐怖小说看多了会限制我的思路,所以看得不多。您的这个问题我不大好回答。
  问:现在大家普遍有一个观点,就是国内的本土恐怖小说已经走入低谷,虽然你不看,但你平时可能跟这类作家有接触,可能也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
  答:您是说恐怖小说已经走入低谷?
  问:是的,现在有些恐怖小说作家已经放弃写作或是已经转型了,而且对出版而言,过去会出版六七万册,现在也就出版三万册左右。从产到销,现在都在出现下滑。
  答:我想,一种作品不畅销了,不外乎几个原因:一个是市场不需要了,就是做暖瓶你也要以销定产是不是?你能销多少我才做多少。如要你只能卖一个暖瓶我却做一万个,那这个厂子肯定倒霉。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东西卖得不好了,那可能是市场不好了。这是一个可能。还有一个可能是产品本身不行了,比如说市场需要金属壳的暖瓶,我却还做塑料壳的暖瓶,那我肯定就卖不动了。我想这是最根本的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市场不需要了,市场不感兴趣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市场有很大需求,但是可能现在的作品有问题。为什么市场会萎缩呢,我认为不大可能是市场的问题,因为本身我在做着恐怖惊悚的故事的创作,所以也在有形无形地感受着这个市场,我是觉得大家对它的需求是很强的,不是越来越淡化了,而是越来越强烈了。这个东西过去能印六万册,现在只能印三万册了,我不知道说这样的话是不是得罪人,我没有恶意,因为您让我分析这个原因,那我就说我想到的。我想还是作品本身的问题,只能说是市场欢迎这类作品,但是不欢迎你的作品,那肯定是你的作品的问题。
  问:你原先写的恐怖惊悚作品都是通过有声的形式和大家见面的,你其他的作品除了《失控》之外有没有在其他纸媒出版或发表的?
  答:没有。《失控》是第一本纸质书,也是第一本长篇小说。
  问:你的作品从说到写,这个转变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答:我很早以前就有写小说的打算,您也是做广播的,我们在这方面是同行,您知道“张震讲故事”适合做一些短的。
  问:是的,因为它是周播的节目,不是日播连贯的。
  答:而且说白了长的东西也做不起。比如一个二十分钟的东西,你把它写出来,然后录音,然后加音乐音效,这才形成一个作品。再说,我始终觉得听的东西你势必要进行感官刺激来实现你所谓的艺术效果,否则我为什么要听呢。以前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说我的故事主要是靠声音吓人,要没有声音就不吓人了。我觉得这个话说得没有道理,就好像这电影主要是有画面,没有画面就不是电影了一样。有画面才是电影。声音也是一样,我既然要用声音给你讲故事。我必然要用到声音的手段才刺激你,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如果是搞笑的故事,我也会用上笑声来引导你发笑对不对?我做恐怖的有声故事肯定要用恐怖的有声元素来实现我想要的效果。但我觉得,大家对听觉的东西的兴奋点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的,比如说他可以关注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三十分钟,时间再长大家听了耳朵会疼,可能会觉得比较躁,所以实现一个大故事的想法要通过文学。以前也有出版商找过我,问我是不是把过去的这些短篇恐怖故事结集出版,有不少出版商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都被我拒绝了,我觉得出书的目的不是骗钱,我的有声故事已经挣一回钱了,现在我再用它来挣一回版税吧!不是这样的目的。我是觉得不同的载体要实现它们不同的功能。
  问:您创作有声故事和文学小说这两种东西,这是两个不同的载体,肯定有直观的不同。您认为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呢?
  答:天然的不同我就不说了,比如说长篇和短篇的创作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呵,《失控》是一个四十万字的故事,通常短篇只有几千字,这两种有着天然的不同。说到声音和纸媒的不同,我这样认为,就惊悚的内容而言,声音的东西更容易吓人,因为可以使用一些声音的手段,音效、音乐、配音,包括混响等等。写成文学的长篇小说更适合展开来讲一个故事,更讲究整个布局、谋篇、悬念的设置等等,我觉得是这样。
  问:那您怎么界定您的《失控》呢?是悬疑,还是推理?反正我认为不是恐怖。因为我看了不觉得恐怖。
  答:我觉得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惊悚悬疑小说。它不是一个恐怖小说,所以你读的时候不会觉得恐怖,但我想冒昧地问一下,您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很紧张?如果您也不觉得紧张,那就抱歉对您来说我写的这部作品不成功。但我是想让《失控》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问:是,我看的时候觉得情节还是挺抓人的。
  答:对,这是我在写这本书时想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想让它抓住你。我想对一部小说来说,没有什么效果比你想一口气读下去、读完了之后又不觉得失望更好的了,我希望用《失控》来实现这个效果。从读后的网友反馈来看,《失控》基本上实现了我的这个期待。
  问:这书的销售情况您了解吗?
  答:不了解。这书是2008年12月末的时候开始卖的,到现在卖了两个月左右,我还没有跟出版社沟通过这个销售情况。
  问:你以后还打算继续写吗?
  答:我现在正在给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收尾。
问:这样啊。像你这样的以前做广播的,有过这个经历,又是做恐怖小说的,有没有可能给广播栏目量身订做一本适合在广播里播出的长篇恐怖小说作品?
  答:是这样,首先我觉得在广播中播出的长篇小说如果是好小说肯定是吸引人的,只不过,恐怖小说被称为类型小说,你也知道,人的恐怖也是一种类型化的感觉,人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感觉,恐惧是其中一种,既然是类型化的感觉,你就要带给人类型化的刺激,在声音所能实现的音响刺激当中,恐怖化的类型刺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问:对,是比较明确的。
  答:对对。比较明确。随着故事的波澜起伏,您听我的故事当然会有音乐音效拟音,有时会突然配合着情节出现这样那样的音效,悬念比较强的时候又会出现另外一种音效。您问我会不会策划一个长篇的能在广播里播的故事呢?我觉得是这样,虽然我是写这个东西的,但书的本质不在于恐怖,如果说在广播节目中播一个三十万字的小说,我想哪怕它是一个超自然的真正的恐怖故事,充其量有三万字来实现它的恐怖就足够了,我觉得都多。一个三十万字的东西,只有10%的内容让你恐惧就足够了,另外90%做什么呢?是给你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有的听众朋友讨论过,说张震讲鬼故事的本质是什么?我说张震讲鬼故事的本质是故事,而不是鬼。不管是听众也好,读者也好,观众也好,本质上都需要一个好的故事,所谓要做好诗功夫在诗外,想吓唬人要先把故事讲好,先让人跟着你的故事呼吸,进入到你的故事里边去,然后你才能吓唬人家,让人家跟着你的人物命运去喜怒哀乐,对吧?所以什么才是为广播量身订做的恐怖长篇连播呢?以我的声音作品的制作经验来说,一个好故事,再适当地加一些类型化的声音处理,大家就会觉得既好听又吓人了,这就够了。
  问:我还有一个关于您的小说《失控》的问题,您说它是一个悬疑小说,那您必定要设置很多的悬念,但我看的时候发现有些悬念您是这样处理的,比如主人公要进入一个房间,你就会从作者的角度发表一下议论,“他要是不进入这个房间,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您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悬念呢?这么做会不会削弱悬念的程度?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比如说故事的开头,矮胖男人要去洗一个澡,因为事先白小溪已经为他设好了圈套,我写了一句:“矮胖男人,你为什么要去洗这个澡呢?”
  问:对,就是从作者的角度跳出这个故事做了一句评论。为什么呢?我想您是故意要这么处理的,因为这种处理方法在书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答: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我在创作的时候随手写上的,我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习惯把我最兴奋的东西写在稿纸上,这是创作时的有感而发,当时有这样的感慨,我随手就写上了,再改的时候我觉得挺好,就把这句话放在这儿没改。第二,你要是觉得它的出现削弱了悬念感,我觉得无所谓,一个小说的感觉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当你看到这儿的时候会想到,哦?后面一定会有事情发生,我想你在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我想在潜意识里应该会有,它在削弱悬念感的时候也一定提高了你的关注度,你一定更关注下面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一个原因。再有,《失控》有一个特点,这是我在创作时关注的,我实际上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欲望躁动的年代星,机缘对人的捉弄。要讲这样的故事,势必会有这样一些旁敲侧击的小感慨,并伴随着故事走下去。所以会有您看到的这样的一些情况出现。
  问:那您还是有意而为之的喽。
  答:有些是的,比如有一段,唐凯发现了他妻子和周雨楼的事情,他就想我要去报复他,写到这儿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我想他会有这样的感慨,因为我写他的时候我就是他了,我当时就有这样的感慨:人啊,遭罪和享福都是成正比的,这种随着故事情节而来的感慨和故事情节本身的互动我觉得会让故事看起来更有味道。
  问:你下一本书还是这种题材或是这种类型化的吗?
答:又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上了,下一个故事还是现实题材的,但是要比《失控》更恐怖一些。
  问:我们在网上曾经发现过一个好玩的说法,把你和我们《午夜拍案惊奇》的播讲人艾宝良,还有吉林台的一个女主持人清雪,称做是“说鬼派三绝”,你听过这个说法吗?
  答:嘿,这个我还没有听说过。
  问:你现在听说了有什么感觉?
  答:嘿,这肯定是听众对我们的褒奖了,得感谢这样的听众,也感谢这样的记者,你做的是公众行业,首先人家记住了你,同时人家又关注了你的这个领域,否则人家不会把几个人归到一起,然后又给你一个响亮的名头,“三绝”啊,哈哈,有点绝顶高手的意思,其他两位我不知道,但对我来说肯定是过誉了,我要谢谢他们。
  问:我们还曾经听说过一个笑话,您不是前些年没有出现吗,有声故事也没有更新,就有一个说法,说您被您自己编的恐怖故事吓死了。哈哈。
  答:我想这是大众在潜意识里对一位英雄的期待吧,哈哈,因为英雄一定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
  问:有一个辉煌的结局。
  答:如果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有一天你在街上看见他裹足了,大家的第一个感觉会是他一定是在比赛时受伤了,其实他也许是走路时撞墙了也说不定,大家的期待是你最好在比赛时受伤,你既是运动员为什么不是在场上受伤呢?同样你既是讲鬼故事的为什么不是被自己吓死的呢?哈哈,这可能是满足大家最高的一个审美期待吧。其实,这个传言的由来跟我在沈阳的一个宿怨有关系,或者说是跟一段旧事有关。
  问:什么事呢?
  答:当时有一个记者在沈阳的一份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议论“张震讲故事”对听众的危害,刚才您说目前的恐怖小说面临出版的困难,其实很多年前“张震讲故事”就已经面临人身攻击了。这篇报道说张震对听众的危害是不小的,有的听众听了睡不着觉,当年我做的还是一个电信增值业务的产品,听众家里花了很多的电话费,家长到月底一看电话单,天哪这么多钱,查一查怎么回事,一看都是听恐怖故事了,家长说家里花了很多钱,招来的却是孩子自己不敢上厕所。然后报道说,据说张震本人也被他自己的鬼故事吓死了,还说,“这个传闻是不是真的呢?我们先不去管它!”这个很坑人,你知道以讹传讹的力量。有穿井得人这么—个典故,有人凿了一口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像新得了一个人一样。结果传来传去变成凿井凿出了一个人。这就是以讹传讹的力量。这个文章的意思是说张震被自己的鬼故事吓得不轻,被自己的鬼故事吓死了,是不是真的我们先不去管他,虽然文章写了张震是不是吓死了我们不去管它,但老百姓就要管了,知道了,哦,原来张震被自己吓死了。这个故事就是这么传出来的。
  问:这是什么年间的事啊?
  答:这是N多年前的事了。
 问:报纸传播的?
  答:是的。你知道传播的力量,慢慢地一波一波地传播,那报纸就是涟漪的中心,就是扔石子的地方。但我觉得,这个消息之所以能传播,报纸有一定的责任,但实际上它也暗合了大家的审美期待。问:哈哈——答:我认为是的,如果传说张震是被汽车撞死的,大家也就没有传播的乐趣了。大家觉得一个讲鬼故事的人,啊?被自己讲的故事吓死了?这太有意思了。这下就引爆了大家兴奋点。
  问:那你有没有出面辟谣啊?
  答:没有没有。我觉得这都不是恶意的,报纸写这个东西是有些愚蠢,但我也不相信它怀有恶意,当然有点讨厌,因为我当时还很年轻,这么年轻就看到了自己死去的消息。但我还是不觉得他有多少恶意。
  问:哈哈,其实我倒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褒奖,说明你的故事创作得很精彩。
  答:对,否则怎么会吓死呢?英雄战死沙场么。后来我们的很多方方面面的合作者,还有商业上的合作伙伴,还有出版社的朋友,包括当初和起点网合作,他们都问,张震不是死了吗?这是你自己有意的炒作吗?后来就变成这样,你看现在是一个多么躁动的年代,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炒作,觉得张震在为自己的作品炒作,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问:碰巧后来也很少再听到你的新的作品了?
  答:对。
  问:就是说您自己也挺配合这条消息的,哈哈——
  答:是这样,我在沈阳的时候是在电台工作,你知道有这样的一些比较讨厌的同事,他在电台工作,他也做电视台的节目,也在电视台露脸,我就是这样的人。正好那段时间电视台的节目调整,我也没有在电视台出现,传言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像是真的了。事实上后来我又开始做电视台的节目,这样至少沈阳的听众就会知道这是谣言,但你知道消息已经扩散出去了。
  问:是啊,影响都出去了,我们在北京都知道这件事了。
  答:岂止是北京,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很久以前,l998年的时候他采访过我,两年前他从国外回来,我们在一起吃饭,他说你知道吗?我在英国听到了你的死讯,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你被吓死了,第二是你被吓疯了,第三个是你被吓疯了之后又死的。太有意思了。
  问:哈哈,我觉得一个恐怖悬疑作品的创作者,无论如何应该是要有一种非比寻常的想象力的,您觉得您是这样的人吗?
  答:我不敢说我有多么好的想象力,我只能说首先对一个讲故事的人来说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前提,同时对于一个讲惊悚悬疑恐怖故事的人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类型化的东西,是一个超常规的东西。其实恐惧感在我们真实的生活当中并不多见,你一天当中有N多种的感觉,你说你哪个瞬间会产生恐惧感,你也许长时间处在一个压抑状态,但那都不是恐惧感。一个得了抑郁症的,因为压抑而产生了恐惧,那得多少压抑才能堆积出一个恐惧感呢!恐惧并不是一个常态的感觉,可你要在你的作品中把这种少有的情绪变成一个相对常态的感觉,你就要发挥你的想象力来调动情节,来调动各种意向、调动各种元素,来把它组合成这么一种东西,想象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觉得比想象力更重要的一点,是编故事的能力。
  问:对,我知道,我想平时要是大量接触这类东西的话,比如日本的,欧美的,或者是影视,创作时可能会相对容易一点。但您说您很少看这样的东西,完全凭自己想,听起采难度挺大的。
  答:也不是很少看,我会看一些影视作品,恐怖小说我看得不多,但小说看得还是不少的。想象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我觉得跟想象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编故事的能力。一个写恐怖故事的作家一定要强化自己编故事的能力。什么是想象力呢,我认为体现在作品中更多的是创意。我有这样一个创意,这是一个奇思妙想,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但是我想到了,但以我创作故事为数不多的经验来看,好的创意,或是好的想象力绝不等于好的故事,这中间有太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能每一个恐怖小说作家的电脑里都有很多的素材,很多的想法,但它们跟故事都有相当长的距离。不管是《失控》还是我的这部正在收尾的新书,当我有了好的故事内核之后,我想我是写作水准比较差的,我是不敢轻易动笔的,我要把它想得相对完善一点,然后列出题纲来,我才敢写,否则我不敢把半年或是一年的时间搭在一部失败的作品上。
  问:您是先把故事布局好了才能开始动笔。
  答:不能说是事无巨细地布局好了,但最起码我做到心中有数了,我不会因为这个故事而产生恐惧感了。我刚才说了,你会对你不可操控的不能确定的东西感到恐惧,你怎么可能对你有恐惧感的东西来发挥创造力呢?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什么是想象力,什么是编故事呢?我举一个例子,您可能看过一个电影叫《小岛惊魂》。
  问:看过,那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出人意料的故事。
  答:什么是它的想象力,其实想象力可以是抄来的,它沿续了《灵异第六感》的东西,都是人死了之后自己不知道,然后受到了活人的困扰,带领着观众以鬼的视角来看世界,这是这个故事的核,或者是这个故事最有想象力的地方,没有它绝对没有《小岛惊魂》,但仅有这个创意的话是绝对没有《小岛惊魂》的。我们在《小岛惊魂》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三个很诡异的仆人,看到了一个大雾弥漫的小岛,看到了两个自闭症的孩子,看到了常年拉着的窗帘和一扇扇要用钥匙才能打开的门,看到了她在大雾中去找**局却带回了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又突然很诡异地消失了。我想如果说创意,或者说想象力在影片中占30%的话,编剧编故事的能力要占到70%,才会让这个电影非常好看。所以你说想象力和创意是不是最重要的呢?我觉得很重要,但我觉得编好一个故事的能力比想象力更重要。就好像说我有片旺地,我盖了楼就会赚,但你要知道这片旺地保证你盖了楼会赚,可仅有这片旺地你是不会赚的,你得盖了楼才能赚。编故事就是盖楼,而这块地就是创意。
  问:那我们就祝愿你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属于你的一片片旺地,然后用你自己的手盖出一幢幢漂亮的、让人满意的房子来。
  答:谢谢你们。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0

论功行赏

取消

您的支持是我们创造的最强动力

扫码支持
论功行赏,值多少就给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发表评论
这一刻,我们都是中国人,请不要地域攻击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